中铁负债为何高?一个从业者的几点粗浅看法

期货理财 (4) 7小时前

中铁负债为何高?一个从业者的几点粗浅看法_https://www.kuaijiepai.net_期货理财_第1张

“中铁负债为什么高”这问题,我隔三差五都能听到,或者在各种场合被问到。说实话,初听之下,觉得这是个老生常谈,但仔细咂摸,里面门道不少,很多时候大家的理解可能有点片面。今天就随便聊聊,算是抛砖引玉,分享点我这几年在行业里的一些零散观察。

基建先行,投资驱动下的天然属性

首先得明白,中国中铁(以及同类的基建巨头)的基因就决定了它是个“重资产”的行业。想想我们国家这些年的发展,尤其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公路、机场、港口等等,哪个不是需要海量资金投入的?而且这些投资往往是国家战略导向,是“基建先行”的直接体现。我们负责设计、施工,但前期巨大的资金需求,大部分还是得靠借贷来支撑。这不是什么秘密,也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硬性条件”。

举个例子,一条高铁线路,从勘察设计到征地拆迁,再到物资采购、工程建设,直至最后的联调联试,整个周期动辄五六年甚至更长。每一环节都需要钱,而且是流水一样不断地往里砸。就算国家有财政拨款,那也只是“一部分”,剩下的,特别是那些非国家骨干工程、地方项目,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就成了主要的输血管。你不能指望一建完就能立刻回本,很多项目前期是只进不出的。这负债,自然就上去了。

再者,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是“窗口期”。国家政策号召大力发展基建,资金就比较宽松,项目就一下子涌过来。我们作为建设主力,自然要抓住机会,快速推进。但政策的风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遇到经济下行压力,或者调整产业结构,这些大型项目可能会放缓,甚至暂停。在这种情况下,前期投入的资金,尤其是那些已经借来的,就成了实实在在的负债,而且短期内很难消化。

项目周期长与现金流的天然错配

一个项目,从合同签订到最终结算,整个过程往往非常漫长。我们签的是工程总承包合同,但垫资施工是常态。意味着我们得先自己掏钱买材料、付人工,把工程往前推。这中间的时间差,就是我们现金流的“黑洞”。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承接了一个大型市政工程,合同金额不小。按理说,工程进度款应该按月或者按季度支付。但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说地方财政的压力,或者项目审批流程的滞后,工程款的支付总是比合同约定的要慢。我们这边材料商、分包商的款项可不会等你,他们是要按时结清的。结果就是,我们一方面得靠银行贷款来维持日常运营和项目推进,另一方面还得承受着日益增长的利息支出。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而且,很多项目并非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比如地质条件突变、政策调整、甚至是不可抗力。这些都会导致工期延误,进而影响回款。工程款拖欠,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一旦发生,就会给企业的资金链带来巨大的压力。这种“长周期、慢回款”的模式,几乎是这个行业的通病。

多元化扩张与业务协同的挑战

当然,不能完全把责任都推给项目本身。时代在变,企业也在寻求转型升级。中国中铁作为行业巨头,也在不断拓展业务边界,从单纯的工程建设,延伸到投资、运营、房地产、甚至一些新兴产业。这种多元化战略,本意是好的,旨在增强抗风险能力,寻找新的增长点。

但问题在于,这些新的业务板块,很多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其盈利模式和风险特征,可能与传统的基建业务有很大不同。比如,房地产开发,虽然回报可能更高,但其周期性更强,受政策影响也更大。一旦某个板块出现问题,或者投资失误,就很容易拖累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

我看到过一些案例,有些项目,在“能上项目”的思维驱动下,可能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估得不够充分,或者过于乐观。当市场变化,或者竞争加剧时,这些项目的回本周期就被拉长,甚至出现亏损。这种情况下,就等于把银行的钱,或者发行的债,投入到了一个“看不到明显回报”的领域,负债自然就显得更高了。

融资结构与成本控制的动态平衡

负债高,也和一个公司的融资结构有关。我们通常有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多种融资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比如利率、期限、担保要求等等。如何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一直是财务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

坦白说,在这个行业里,能拿到银行的“长期限、低利率”的贷款,相对容易。因为我们项目多,业务稳定,而且很多项目有国家信用背书。但是,当公司需要快速扩张,或者某个时期资金特别紧张时,可能就会动用一些成本相对较高的融资渠道,比如信托、或者一些短期周转资金。这些都会推高整体的融资成本,也让账面上的负债看起来更高。

而且,我们也要考虑到“融资期限”和“项目周期”的匹配问题。如果大量的短期负债,去支撑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的项目,一旦短期资金链断裂,那风险就非常大了。所以,如何科学地匹配融资期限和项目周期,平衡好“短期偿债压力”和“长期发展需求”,是一个持续的挑战。有时为了抢占市场先机,或者为了完成某个战略目标,我们可能不得不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

国际化拓展带来的新课题

随着我们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参与国际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这无疑是好事,拓展了我们的业务空间,也提升了我们的国际竞争力。但随之而来的,也带来了一些新的财务挑战。

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金融体系、甚至文化习惯都不同。我们在海外项目,可能面临汇率波动风险,或者当地政府的政策不确定性。而且,海外项目的融资,有时也需要当地银行的支持,或者通过国际金融机构来获得。这些都可能增加我们融资的复杂性,以及潜在的融资成本。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海外项目的投标,那个项目的融资方案就非常复杂,涉及到多国银行的协调,还有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为了中标,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些承诺,这些承诺可能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变成一种财务负担。所以,国际化拓展,在为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确实给负债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总而言之,中铁负债高,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它是行业属性、发展模式、市场环境以及企业自身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数字表面,还得结合我们这个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它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