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众传媒为什么大跌的一些随想

国际期货 (4) 23小时前

关于分众传媒为什么大跌的一些随想_https://www.kuaijiepai.net_国际期货_第1张

最近很多人在问分众传媒为什么大跌,市场上也是议论纷纷。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大跌”,不如说是市场对这家公司,或者说对整个线下场景广告模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审视周期。很多人看到股价波动就急了,但广告这行,特别是我们这种深度参与其中的,多少都有些“起起伏伏”的认知。

市场情绪与宏观经济的叠加效应

首先,宏观经济层面肯定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大家都知道,经济大环境不好,企业主的广告预算自然会跟着紧缩。尤其是一些对经济周期比较敏感的行业,比如房地产、汽车、消费品,当它们日子不好过的时候,首先砍的就是市场营销费用,而广告投放往往是其中的大头。分众传媒作为全国zuida的线下场景广告平台,其客户群体天然就包含了不少这些周期性行业的巨头。所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消费者信心不足,这些都会直接传导到广告主的投放意愿上。

其次,资本市场的反应有时候会过度解读。一个负面消息,或者一个看似不好的财报数据,很容易被放大。大家可能会想起前几年,那时候大家对线上渠道的增长预期很高,很多广告预算都往线上倾斜,尤其是短视频、直播电商这些新兴渠道。这种时候,像分众这样的传统线下渠道,就会面临被“边缘化”的质疑。即使它一直在努力转型,用数据说话,但市场情绪一旦形成,有时候是很难一下子扭转的。

另外,就是一些市场传闻或者具体到分众自身的经营层面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比如,是不是某些核心客户的续约出了问题?或者是某个新业务的拓展不如预期?这些具体信息,如果被市场捕捉到,哪怕只是一些零散的片段,也足以引起恐慌性的抛售。毕竟,谁都想在别人恐慌前“先跑一步”。

分众自身业务模式的挑战与演进

说到底,分众传媒为什么大跌,也跟它自身业务模式的挑战有关。虽然分众占据了电梯、影院等核心场景的优势,但广告行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消费者注意力的碎片化是一个长期趋势,广告主也一直在寻找更有效、更精准的触达方式。分众一直在尝试用科技手段,比如大数据分析、AI赋能,来提升广告投放的效率和效果,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市场并不总是愿意给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我记得几年前,我们跟一些客户聊过投放策略,当时大家对程序化buy、效果衡量非常看重。分众在那时候也推出了不少解决方案,试图证明自己的广告效果是可以被量化的,是能够带来实际转化的。但毕竟,线下场景的转化链路和线上是不同的,如何有效地打通和衡量,一直是个挑战。如果转化效果被质疑,或者数据不够漂亮,广告主自然会犹豫。

而且,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是,广告投放的“性价比”。当整体经济承压,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的时候,广告主会更仔细地对比不同渠道的效果和成本。如果分众在某些场景的触达成本相对较高,或者说,它所能触达的人群,其buy力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比较大,那么自然就会被优先考虑削减预算。

行业竞争与广告预算的再分配

除了宏观和自身因素,行业竞争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随着媒体形态的不断丰富,分众的竞争对手其实也越来越多。线上除了大家熟知的平台,还有很多垂直领域的媒体、社交媒体、社群营销等等。线下场景,虽然分众占据了核心位置,但也可能面临其他创新广告形式的挑战,比如共享单车广告、社区团购的触达方式等等,虽然规模和影响力可能不及分众,但它们往往能以更低的成本、更精准的定位切入。

更何况,广告预算的分配从来不是静态的。一旦出现新的、更有吸引力的媒体形式,或者广告主自身战略发生调整,广告预算就会出现转移。比如,近几年兴起的私域流量运营、内容营销、IP合作等,这些都可能分流一部分原本可能投向传统广告的预算。分众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不仅仅是“曝光”,更重要的是“转化”和“品牌建设”。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和一家大型快消品客户开会,他们就提到,最近在加大对内容营销的投入,通过与KOL合作,或者制作一些病毒性内容来吸引年轻消费者。这确实挤压了一些传统广告的空间。分众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自己的线下场景优势,与这些新的营销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一种“1+1>2”的效果。

技术迭代与内容形态的变迁

再有就是技术层面的迭代。现在的广告投放越来越讲究智能化、个性化。分众虽然在努力拥抱技术,但相比于互联网平台,在数据收集、用户画像、实时优化这些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差距。广告主越来越期待“千人千面”的投放效果,而不仅仅是“千屏一面”。

我们观察到,很多成功的广告案例,不仅仅是单纯的曝光,而是能够与消费者产生互动,或者引发他们的二次传播。分众的优势在于其高频、强制性的曝光,但在互动性和个性化方面,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如何让广告内容更具吸引力,如何利用屏幕的互动功能,或者如何与消费者的手机联动,这些都是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

而且,内容本身也在变。现在的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内容的质量要求很高。硬邦邦的广告信息,很容易被忽略。分众需要和广告主一起,去思考如何让投放的内容,能够更好地融入场景,成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沟通,而不是“粗暴的打断”。

对未来的思考与展望

所以,回到分众传媒为什么大跌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个单一原因。它更像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是宏观经济、行业竞争、自身业务模式调整、技术迭代以及市场情绪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但也要看到,分众所处的线下生活场景,比如写字楼、公寓、影院,仍然是触达大量目标消费者的重要渠道。

关键在于,分众如何利用这些核心优势,并且不断进化,适应市场变化。这包括如何更好地运用技术提升广告效率,如何创新广告内容和互动形式,如何与线上渠道形成有效的互补,甚至如何通过生态布局,拓展新的增长点。市场短期内的波动,或许也提供了一个反思和调整的机会。

我个人觉得,如果分众能够抓住这个契机,真正将自身的场景优势与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深度融合,并且用更扎实的数据和更直观的案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那么它依然有能力在广告行业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这条路,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也需要时间和耐心去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