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A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估计但凡是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过几年的人,都或多或少听过,也可能自己问过。不少人一听“分级A”,脑子里就蹦出“稳赚不赔”、“旱涝保收”这些词。说实话,我刚接触那会儿,也有过类似的朴素想法。但随着实践深入,你会发现事情远没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是被过度解读了,或者说,被某些“概念”包装得有点过于光鲜了。
咱们就直接点说。分级A是什么?最核心的,它是一种受益权凭证,是针对分级基金而言的。一个分级基金,就像是个“大池子”,里面有钱,但怎么分,怎么给不同的人回报,就需要有个规矩。分级A,就是其中一种“被约定”的受益方式。它约定了,在特定的时间点,或者在满足某些条件的时候,能拿到一个固定的收益,通常是约定好的折价或者固定的收益率。比如说,某分级A约定每年3%的收益。听起来是不是挺稳的?
但关键在于,这个“约定”背后,其实是在把整个基金的风险收益进行切割。分级基金一般会分为A、B两类份额,有时候还有C类。A类份额,就是我们说的分级A,它的设计目标是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收益,它的权益相对“保守”。而B类份额,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分级B,它承担的是一个杠杆化的、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想象一下,一个水池,一部分水(A份额)是优先被分配的,而且分配的量是有上限的;另一部分水(B份额)则是剩余的,它能享受的就看剩下的有多少,好也多,不好也少。
所以,当我们说分级A是什么的时候,不能只看它“固定收益”的那一面。这个固定收益,其实是以放弃潜在的超额收益为代价的。它就像是,你给了别人一份“优先权”,让他们先拿走一部分,而你则承担了剩余的风险和博取更大的收益。这种设计,本质上是一种风险收益的转移和组合。
前面说了,很多人觉得分级A是“稳赚不赔”。这是zuida的误区之一。真正做过的人都知道,这四个字,很多时候只是一厢情愿。我们来聊聊,分级A为什么也可能让你亏钱。
首先,分级A的“约定收益”,很多时候是以“约定折价”的形式出现的,而不是直接的现金收益。也就是说,它在到期日或者约定日,是会按照一个预设的价格来折算的。如果市场波动太大,导致整个基金的净值跌得太厉害,触及了某些触发机制,比如“下折”,分级A的折算价格也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低于你买入成本的情况。我见过不少案例,就是因为市场急跌,分级B价格被“打爆”,触发了下折,结果分级A在折算时,虽然给了约定收益,但因为折算价格不高,算下来整体收益并不理想,甚至小有亏损。当然,也有直接给固定收益率的,但这种现在市场上相对少见了,而且收益率往往不高。
其次,流动性风险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点。虽然大家觉得分级A是“稳的”,但如果市场不好,或者这只分级基金的规模变得很小,流动性会很差。你想卖的时候,可能找不到接盘的,或者只能以一个很低的价格成交。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冷门的品种,它的分级A流动性差到让人绝望,你想卖出个几十万,可能需要挂一天都成交不了,价格也一直在往下走。这种情况下,你的“固定收益”就变成了纸上谈兵。
再者,还有一些特殊的结构性风险。比如,一些分级基金的存续期是有限的,到期的时候,会有一个整体的清算。清算的结果,也取决于整个基金的净值。即使分级A有优先分配权,但如果整体亏损严重,你的本金也可能受到侵蚀。尤其是那些期限比较长的品种,市场环境的变化,谁也说不准。
聊到分级A是什么,就绕不开“折价”和“溢价”这两个概念。很多时候,分级A的交易价格会在其内在价值(也就是它未来能折算到的价值)之上或之下波动。这就是折价和溢价。
一般来说,当分级A的市场价格低于其预期折算价值时,我们就说它存在“折价”。这是吸引人的地方,意味着你用相对便宜的价格买入,潜在收益会更大。反之,当市场价格高于预期折算价值时,就是“溢价”。
为什么会出现折溢价?原因很多,市场情绪、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分级B的波动性等等,都会影响。有些人专门交易分级A的折溢价,试图通过低买高卖赚取差价。这本身没问题,但这里面又有很多门道。
我见过不少新手,看到分级A有很大的折价,就觉得是天上掉馅饼,赶紧买入。结果呢?市场继续跌,分级B持续下行,分级A的折价虽然可能还在,但净值也在跌。更糟糕的是,如果触发了下折,分级A的折算价格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低,本来想着捡便宜,结果却成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反过来,如果买入的时候有溢价,那就更危险了。除非你对这只分级基金的未来走势非常有把握,能够覆盖掉这个溢价,否则贸然买入,基本就是给别人送钱。而且,这种溢价,有时会因为市场恐慌或者追高情绪而变得非常离谱。
那么,说了这么多“坑”,分级A是什么,到底有没有值得关注的时候?我认为,是有条件的。
首先,明确你的目标。如果你是真心追求一个比银行理财稍高一点、但风险也相对可控的收益,并且你对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有一定判断,那么在某些时点,分级A可以作为一个选项。关键在于“时点”。
什么时候是“好时点”?通常是在市场整体偏弱,但是你预期不会出现极端大跌,或者认为市场即将企稳的时候。这时候,很多分级A可能因为恐慌情绪而出现一定的折价。你买入后,如果市场如预期般企稳或者反弹,分级A的净值会跟着上涨(如果它是跟涨的),而且折价也可能修复,双重收益。另外,当市场估值普遍较低,债券收益率也乏善可陈的时候,分级A的那个固定收益率,相对来说就显得更有吸引力了。
我个人的经验是,我会关注那些历史折算稳定、流动性尚可、并且由规模较大、运作良好的基金公司发行的分级品种。同时,我会仔细研究它的定期报告,了解它的构成、风险控制措施,以及历史上的折算情况。尤其要关注它与分级B的联动性,以及潜在的下折风险阈值。
还有一个思路是,当市场对“利率下行”的预期比较强的时候,分级A的吸引力会增加。因为它的固定收益率,在低利率环境下,显得相对更“固定”和“有吸引力”。
最近几年,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很多分级基金因为各种原因,都在被清理或者退市。这对于分级A的持有者来说,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分级A是什么,它的生命周期也跟整个分级基金的生命周期紧密相关。
一些分级基金可能会因为规模过小,不符合监管要求,或者到期清算等原因而终止。这意味着,你持有的分级A到期后,会根据基金合同的约定进行一个最终的清算。这个清算结果,同样取决于基金的净值。如果前期风险控制做得不好,或者市场大幅波动,最终清算时,即使分级A有优先权,也可能无法完全保障本金。我见过有投资者,原本持有某只即将退市的分级A,因为市场在最后阶段出现大幅下跌,导致清算价格不高,最终的收益大打折扣。
所以,在考虑投资分级A之前,一定要了解你所投资的分级基金的存续期,以及它是否有退市的风险。如果一只基金即将到期,或者有明显的退市迹象,那么即使它现在有折价,也需要非常谨慎。因为你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市场去修复,或者让它的固定收益发挥作用。
说了这么多,回到最初的问题,“分级A是什么?”它是一种在分级基金框架下,提供相对稳定预期收益的份额。但“稳定”不是绝对的,它背后依然伴随着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基金本身的结构性风险。它不是一个可以让你“躺着赚钱”的工具。
我一直跟身边的朋友说,做投资,首先要清楚自己能承受多大的风险,以及你的投资目标是什么。如果你追求的是绝对的本金安全,那也许银行存款、国债这类更适合你。如果你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去博取更高的收益,那可以考虑股票、权益类基金。而分级A,它处于一个中间地带,需要你对市场有相当的理解,对分级基金的运作机制有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合适的时点,审慎地进行评估。
我个人在选择分级A时,会更加偏向于那些在市场极端悲观时,出现了较大折价,并且未来有清晰兑现预期(比如到期日临近,或者即将触发向上重置)的品种。但这都需要基于大量的研究和对市场方向的判断。别被那些“旱涝保收”的口号冲昏了头脑,任何投资,最终都要回归到风险与收益的理性权衡上。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