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润发家乐福,哪个更“强”?谈谈我们这些年摸爬滚打的经验

期货在线 (1) 8小时前

大润发家乐福,哪个更“强”?谈谈我们这些年摸爬滚打的经验_https://www.kuaijiepai.net_期货在线_第1张

“大润发家乐福,到底哪个强?”这问题,听着好像挺简单,但实际一琢磨,就发现里面门道可多了。不是一句“前者性价比高,后者国际范”就能打发的。我们做这行的,谁没被问过这问题,谁没对着自家货架、别人家门口琢磨过?今天就随便聊聊,不讲那些花里胡哨的,就说说我们这些年,怎么看,怎么做的。

“强”的标准,从来不是固定的

首先得明确,这个“强”,到底是谁的标准?是对消费者来说,还是对我们这些经营者?消费者可能看的是价格、商品丰富度、购物体验;我们经营者看的,除了这些,还有供应链效率、成本控制、品牌影响力,甚至是人员管理上的细节。你不能说家乐福那种“全进口”的品类优势不强,也不能说大润发那种“贴近生活,接地气”的策略不厉害。它们强在不同的维度上,就像是各有各的绝活。

还记得前几年,大家都在说“洋超市”的日子不好过,家乐福的日子就挺胶着的。那时候,你进家乐福,感觉确实是“大”,货架陈列也洋气,但总觉得跟咱老百姓日常生活有点隔。比如,一把青菜,价格可能比街边菜市场贵不少,但你又说不清它好在哪儿。这种“精致”的定位,在消费升级初期可能吃香,但一旦经济风向变了,或者消费者口袋里的钱没那么松了,这个“强”就有点虚了。

反观大润发,虽然早期也模仿过一些西方超市的模式,但很快就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服务中国家庭。你看它门口的停车场,永远停满了车,尤其是周末。里面卖的东西,从进口零食到国产调料,从几块钱的毛巾到几百块的床上用品,都有一种“性价比”的亲切感。你逛大润发,总能拎点什么出来,而且不会觉得钱包大出血。这种“强”,就是实实在在的“你值得拥有”。

从供应链到现场,细微之处见真章

如果要深挖“强”的根源,那得聊聊供应链。大润发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跟供应商的合作,那种“深度绑定”的感觉,能让他们拿到更好的价格,也更能控制商品的品质和供应的稳定性。你可以想想,一件商品从生产出来,到最终摆在你面前,中间有多少环节?每个环节的损耗、流通成本,都会影响最终价格和商品新鲜度。

我有个朋友,以前是在一家食品公司做销售,跟大润发和家乐福都打过交道。他说,跟大润发谈合作,流程可能更复杂,但一旦谈成了,量就大,而且稳定。大润发的采购团队,对数据分析特别透彻,他们知道什么商品卖得好,什么时候需要补货,甚至能预判未来的消费趋势。这种“数据驱动”的运营,让它的库存周转率和商品损耗率都控制得很好。

而家乐福,早期可能更依赖于其全球的采购网络。这种模式有优势,比如能带来很多国内市场上少见的商品,满足一部分高端消费者的需求。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对国内本土供应商的整合能力可能没那么强,或者说,在应对国内市场的快速变化时,反应会稍微慢一点。尤其是在生鲜品类上,国内消费者对新鲜度的要求极高,而且地域差异也很大,这需要非常精细化的本地化供应链管理。

消费体验:场景感和亲切度

再聊聊消费体验。走进大润发,你会发现它不像有些超市那样,把生鲜区弄得跟实验室一样,灯光明晃晃的。它更像是“大集市”的升级版,有烟火气,有生活气息。试吃台的阿姨,热情地招呼你;熟食区的师傅,忙碌地切着烤鸡。这些细节,虽然不值钱,但却能拉近和顾客的距离。你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单纯的消费者,而是一个来生活区采购的“邻居”。

家乐福呢,当然也有它的体验优势。比如,它的烘焙区,过去很多年都是业界的标杆,产品种类多,口味也相对更“西式”。还有它的进口商品区,能让你在不出国门的情况下,买到很多心仪的国际品牌。但是,有时候会觉得,这种“专业感”和“国际范”,反而让一部分消费者觉得有点距离感,不够“亲民”。你可能觉得,我就是来买个酱油,没必要搞得这么“隆重”。

我记得有一次,我带家人去逛家乐福,想买点日常用品。结果找了半天,发现很多东西的摆放逻辑跟我们习惯的不太一样,而且价格,嗯,总觉得稍微高那么一点点。最后,我们还是去了附近的大润发,感觉一下子就舒坦了,很多东西买起来也更顺手,价格也更实在。

人员和服务:软实力的较量

说到人员和服务,这块也是非常关键的。大润发员工的培训,非常注重“顾客至上”和“主动服务”。你在货架前站一会儿,就会有人过来问你需不需要帮忙。即使是促销员,也普遍比其他超市的店员更积极一些。这种“接地气”的服务,让人感觉很舒服,也很愿意多花点时间在这里逛。

家乐福的人员,有时候会给人一种“按部就班”的感觉。当然,不是说他们不好,只是在“主动性”和“热情度”上,确实可能需要再打磨一下。在一些细节上,比如顾客咨询问题,可能需要多跑几趟才能找到最合适的店员。这种“流程化”的服务,在效率上可能没问题,但在情感连接上,就显得弱一些。

我曾经亲眼见过,在大润发,一位老人找不到某件商品,旁边的店员不仅帮他指了路,还亲自把他送到了商品跟前。这种事情,在任何超市都有可能发生,但大润发这类细节似乎更频繁,也更自然,没有那种“为了KPI而表演”的感觉。这可能和他们的企业文化有关,也和他们的激励机制有关。

本土化策略:深耕中国市场的关键

回顾这两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本土化策略的深度。大润发可以说是本土化做得非常成功的典范。它非常了解中国消费者的习惯,从商品陈列、促销方式,到节假日活动,都紧密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和消费习惯。

比如,大润发的“一日三餐”概念,在熟食区提供了很多适合中国家庭的便当和半成品菜肴,解决了很多人下班后做饭的难题。还有,它在节假日期间,经常会推出一些充满中国传统特色的促销活动,比如春节期间的年货大街,中秋节的月饼展销,都能吸引大量顾客。这种“懂中国”,让大润发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很强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家乐福在本土化方面,也一直在努力,尤其是在引进中国本土品牌,以及调整商品结构方面。但总的来说,它骨子里还是带着“国际范”,这种基因不容易完全改变。有时候,它会尝试一些“中国风”的营销,但可能在执行层面,还是会带有一些“翻译腔”,不够自然,也就不如大润发那样“恰到好处”。

所以,当问“大润发家乐福哪个强”的时候,我倾向于认为,在“在中国市场服务大众消费者”这个维度上,大润发更有发言权。它的“强”,是建立在对中国消费者深刻理解和长期耕耘的基础上的。当然,家乐福在满足特定消费者群体,或者引进某些国际商品上,依然有它的不可替代之处。但就普遍性而言,大润发的那份“稳”和“准”,是它最核心的竞争力。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