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研究基金,大家最关心的无非是“哪个基金好”,但“好”的标准是什么?很多人一上来就问回报率,或者净值涨了多少。说实话,这些固然重要,但如果只看这些,就跟只看一眼飞机的速度就决定买不买一样,太片面了。研究基金,特别是那些投向前沿科技、生物医药这些领域,增长周期可能比一般的消费品基金长得多,短期波动是常态,你得看得更深远一点。
我见过太多刚入行的朋友,一上来就抱着“翻倍”的心态,盯着过去一年的收益榜单选基金。这思路,我当年也犯过。但时间一长,你会发现,那些一年冒尖的,可能第二年就跌入谷底,尤其是在科技股、成长股波动剧烈的时候。比如前两年火热的新能源,去年有多少基金经理在那儿栽了跟头?这就是只看短期收益的后遗症。基金经理的能力,不是看他有没有抓住一波行情,而是看他能不能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持续地、相对稳健地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举个例子,你可能会看到两只基金,A基金过去一年涨了30%,B基金涨了25%。但A基金是靠押注了某一个热门板块,并且这个板块运气好赶上了爆发期;而B基金则是通过分散投资,在科技、医药、消费的细分领域都做了一些布局,虽然没有某一个单一板块那么惊艳,但整体稳定性更好,而且基金经理在其中的配置逻辑是清晰可执行的。
那么,在研究基金时,除了我们常说的夏普比率(Sharpe Ratio)这种衡量风险调整后收益的指标,还有哪些更具实操意义的参考点呢?这就要从基金经理的“内功”说起了。
在我看来,研究基金,最核心的还是看基金经理。毕竟,你把钱交给基金经理,就是信任他的专业判断和投资能力。那么,怎么判断基金经理的“内功”深不深呢?
首先,得看他的投资理念和风格是否清晰且一致。有些基金经理的投资报告里会写得天花乱坠,说什么“价值成长,兼顾稳健”,听起来很全面,但实际操作起来,可能今天追科技,明天炒周期,风格飘忽不定。你得看他的过往持仓,看他过去几年是不是围绕着某个相对固定的投资哲学在操作。比如,是偏好价值投资,还是成长投资,或者是一种“价值成长”的混合风格。风格的稳定,意味着他有自己一套经过市场检验的认知体系,不容易被短期市场情绪左右。
其次,得看他的“择时”和“选股”能力。这听起来好像又回到了收益率,但不是。这里说的“择时”不是让你去预测市场高低点,而是看他在市场极端行情下,比如股灾或者牛市顶端,他的操作是否相对审慎,有没有保护好投资者本金。至于“选股”,你可以看看他持仓里那些长期表现好的股票,了解一下他为什么会买入,买入的理由是否充分,并且在公司基本面发生变化时,他是否及时做了调整。
还有一点,就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比如,他常说看重公司的现金流,但你翻他的季报,发现他重仓的公司很多现金流并不好,或者长期是负的,那就需要打个问号了。这种差异,往往是判断基金经理真实能力的关键。
很多人容易忽略一个关键点:风险控制。在一些市场波动性大的领域,比如某些新兴科技或者医药研发,风险控制比单纯追求高收益更加重要。想想那些因为踩雷而导致净值大幅回撤的基金,很多时候就是因为风险控制没做好。
在研究基金时,我会特别关注几个风险相关的指标。比如,zuida回撤(Maximum Drawdown)。这个指标告诉你,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基金净值从最高点跌到最低点的幅度有多大。如果一只基金的zuida回撤长期控制在10%以内,而另一只动不动就是30%、40%,那么即使后者短期收益高,我也会更倾向于选择前者,尤其是在牛市的末期或者熊市初期。
此外,还有波动率(Volatility)。虽然波动率本身不是坏事,它代表了市场的活跃度,但过高的波动率意味着基金经理的投资可能比较激进,或者仓位集中度很高。你需要结合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来判断。如果他投资的是高成长的科技股,一定的波动率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他投资的是相对成熟的公司,波动率却异常高,那可能就要警惕了。
更进一步,我会关注基金的“阿尔法”(Alpha)值。阿尔法值衡量的是基金经理在剔除市场整体上涨(Beta)带来的收益后,还能额外创造多少收益。一个持续为正且相对较高的阿尔法值,通常意味着基金经理具备一定的超额收益能力,他的选股能力或者择时能力可能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刚才提到了“持续性”,这在研究基金时尤其重要。很多基金在成立初期,或者某个特定时期,可能会因为某个基金经理的“明星效应”或者恰好抓住了某个风口而表现出色,但这种光芒往往难以持久。
我更喜欢看基金的长期业绩,比如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业绩。而且,不能只看整体的业绩排名,更要看在不同市场周期下,它是否都能保持相对稳健的表现。比如,在市场下跌的时候,它有没有比同类基金跌得少?在市场上涨的时候,它有没有跟上或者跑赢?这种“旱涝保收”的特性,才是真正能够陪伴你长期投资的好基金。
另外,也要关注基金的“换手率”。过高的换手率可能意味着基金经理频繁交易,这会产生额外的交易费用,并且可能反映出基金经理对市场判断的犹豫不决。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某些策略本身就需要较高的换手率。关键在于,这种高换手率是否能带来持续的超额收益,还是仅仅增加了成本。
说实话,研究基金这事儿,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很多时候需要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我个人的一个习惯是,在初步筛选完基金后,会去看看基金经理最近发布的季报或年报。这不仅仅是看里面的数据,更重要的是看基金经理的“话术”。他怎么分析市场?怎么评价自己的持仓?有没有对过去一段时间的业绩做坦诚的解释?
有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基金经理擅长用很多“黑话”,或者回避关键问题。这可能说明他们要么对市场没有清晰的认识,要么就是想掩盖一些东西。反之,那些能够用清晰、逻辑严密的语言解释自己投资策略和市场判断的基金经理,往往更值得信赖。
还有,要警惕那些“业绩爆发户”。我曾经接触过一只基金,成立没多久,净值就翻了一倍多,很多人趋之若鹜。但深入研究后发现,它主要重仓了一个非常小众的科技概念,且市值很小。这种“暴利”往往伴随着极高的风险,一旦这个概念市场不买账,或者公司出现经营问题,那回撤可能是灾难性的。所以,当你看到某个基金的短期业绩过于亮眼时,一定要冷静下来,问问自己:这种高收益是怎么来的?可持续吗?
总的来说,研究基金,数据当然是基础,但不能被数据“绑架”。比如,你可以关注净值增长率、夏普比率、zuida回撤、阿尔法值等,但这些数字背后,你更应该去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风格稳定性、风险控制能力以及他是否能持续地创造超额收益。我一直觉得,投资就像做人,最重要的还是“内功”。基金的“内功”体现在基金经理身上,而理解和判断这些“内功”,才是真正踏上研究基金的正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