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盘内盘”这词儿,听起来挺玄乎,但说白了,就是咱们做生意,产品往哪儿卖、从哪儿进的学问。我这么多年摸爬滚打下来,觉得这词儿的理解,很多时候 folks 容易卡壳,以为就是简单的国内国外,其实远不止这么简单。今天就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伙儿聊聊我这些年遇到的事儿,掰扯清楚到底啥是外盘内盘。
说起“盘”,其实最早可能就是指咱们的交易市场,股票有股票的盘,期货有期货的盘。但用到咱们具体做生意上,这个“盘”就更广义了,你可以理解成是咱们产品流通的“渠道”或者“市场”。
咱们常说的“外盘”,顾名思义,就是指咱们的产品卖到国外的市场去。这听着简单,但执行起来,就牵扯到无数细节。比如,你出口一批服装,这个“外盘”可能就是欧洲的某个零售商,也可能是北美的批发商,甚至直接面向国外的消费者。这中间涉及到关税、运输、各国不同的法律法规、甚至是不同文化的消费习惯,这些都是“外盘”要考虑的东西。
相对的,“内盘”就是咱们在中国国内的市场。听起来咱们都熟,但国内市场大得很,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玩法也大相径庭。你说你在北京卖高端定制家具,跟你在三四线城市卖大众化家具,这“内盘”的操作思路就完全不一样了。
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只要是卖到国外,就叫“外盘”,在国内就叫“内盘”。其实,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咱们的产品定位、营销策略、甚至是整个供应链的布局。我见过很多企业,在国内做得风生水起,一头扎进国外市场,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比如说,咱们在国内习惯了薄利多销,靠的是规模效应。到了国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消费者可能更看重品质、品牌故事,甚至环保理念。你那一套国内的做法,搬过去可能就水土不服。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给一家做小家电的客户做海外市场推广,他们在国内卖得很好,产品设计也算有特色。但到了欧洲,消费者反馈说,产品虽然好用,但塑料的味道有点重,而且包装也显得不够环保。这就说明,即使是产品本身没大问题,但“外盘”的消费认知和标准,跟“内盘”可能有很大差异。
反过来也一样。有些产品在国外卖得特别好,但在国内市场就没什么起色。原因可能很多,比如国外消费者对某种文化符号的接受度高,或者某种技术在国外已经普及,但在国内还没被大众熟知。我有个朋友,做一种专注于健康理念的零食,在欧洲和北美市场特别受欢迎,因为当地消费者对这类产品需求很大,而且愿意为健康买单。但拿到国内市场,推广起来就比较吃力,因为国内消费者对“健康零食”的认知还在初期阶段,很多人觉得零食就是零食,健康不健康无所谓。
那到底怎么区分和应对这两种“盘”呢?在我看来,核心在于“理解”。
不管是外盘内盘,你首先得明白,你卖的是什么,卖给谁。国内市场,你要清楚是面向哪个城市、哪个年龄段、什么消费水平的人群。国外市场,更要细致,是欧美、东南亚、还是非洲?每个区域的文化、经济、消费习惯都可能天差地别。我有个原则,宁愿在一个市场做得精深,也不要在多个市场蜻蜓点水。
这是关键。我之前在一家外贸公司待过,负责过一些产品的国内推广。当时我们引进了一批国外非常流行的户外装备,在国内市场宣传得也很到位,但销量一直上不去。后来我们复盘发现,国内的户外运动场景和国外有很大不同,很多产品设计理念,在国内用户那里并不适用。比如,国外的徒步爱好者,可能需要非常轻便、防水性能极强的装备,而国内很多人可能只是周末去公园或者周边爬爬山,对装备的要求就没那么苛刻,反而更注重价格和品牌知名度。
相反,有些产品可能在国内非常普及,但在国外却能找到新的“盘”。我记得前几年,有个做母婴用品的企业,他们在国内市场已经做到头部了,但发现印尼等东南亚市场,对高质量的母婴产品需求很大,而且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他们就抓住了这个机会,把在国内成功的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又在东南亚打开了一个新的“盘”。
不同“盘”的要求,对供应链和运营也会带来挑战。比如,做出口,你可能需要处理更复杂的报关、物流、仓储问题,还得懂国际贸易术语和支付方式。做国内,可能更侧重于电商平台的规则、国内物流的效率、以及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病毒式传播。我有个朋友,自己创业做品牌,刚开始只盯着国内市场,做得还不错。后来想拓展海外市场,结果在产品认证、海外仓建设上就栽了跟头,最后不得不暂停了海外业务,等国内基础更扎实了再重新考虑。
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混血”的情况。比如,你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在国内进行加工生产,然后又卖到国外市场,这中间就涉及到了“外”和“内”的交织。或者,你通过跨境电商平台,直接把国内的产品卖给国外的消费者,这既是“外盘”的销售渠道,但又依赖于国内的供应链和生产能力。
所以,总的来说,外盘内盘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咱们做生意时,要对市场、对用户、对整个运营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和差异化布局的战略考量。理解了这一点,你在做任何生意的时候,都能更清晰地知道自己该往哪里使劲儿。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