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理财:不只是个数字,更是时代的缩影

新股新闻 (2) 4小时前

陆金所理财:不只是个数字,更是时代的缩影_https://www.kuaijiepai.net_新股新闻_第1张

提到什么是陆金理财,很多人脑子里闪过的可能就是APP里闪烁的数字、收益率曲线,或者是一些高大上的广告语。但对我来说,陆金所理财,它不仅仅是一个on-line理财平台的名字,更像是我这些年接触和观察金融科技发展的一个侧面写照。从最开始的摸索,到现在的各种产品层出不穷,陆金所理财这几个字,承载了太多东西。

从“门槛高”到“人人可投”的转变

讲真,最早接触理财这玩意儿的时候,门槛确实挺高的。那时候,如果你想买点什么信托、券商集合理财,没有几十万、上百万,基本就是看看而已。陆金所刚出来那会儿,给我的感觉就是,“哦,原来理财也能这么简单?”。那些几百块、一千块就能买的“稳盈安e”之类的产品,一下就把很多本来只能眼巴巴看着的人拉进了“投资者”的行列。

我记得当时有个朋友,他跟我一样,刚工作没几年,手里有点闲钱,但又不懂股票、不懂基金。听我说陆金所可以投,他半信半疑地下载了APP,投了1000块。每天下班就打开APP看看,那种感觉,就像是拥有了一个小小的“金矿”,虽然产量不高,但至少是自己的。这种“参与感”,是过去很难获得的。

当然,这种转变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大家对理财的认知,从“高不可攀”一下子变成了“唾手可得”,但中间的风险认知、产品理解,并没有跟上。很多人把陆金所理财当成了银行存款的升级版,觉得“只要在陆金所买,就不会亏”。这种误解,后来吃了不少苦头。

产品多样化的背后:风险也在“进化”

你现在去陆金所看看,产品线已经非常丰富了。从一开始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到后来的基金、保险代销,甚至还有一些涉及到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的ABS(资产支持证券)产品。这当然是好事,给了投资者更多的选择,也让资金有了更广阔的配置空间。

但问题在于,很多投资者只看到了“多样化”,却忽略了“风险”。比如说,很多信托产品、券商集合理财,底层资产可能是房地产项目、企业股权、甚至是P2P债权。这些产品的风险等级,跟银行存款、货币基金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我曾经就遇到过一个客户,他把大部分积蓄都投在了陆金所上一个期限稍长、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产品里,说是“朋友推荐的”。结果,那个项目出了点问题,资金回笼慢了,他的钱就被套住了。他当时非常着急,问我怎么办。我只能跟他解释,陆金所只是一个平台,它帮你对接了产品发行方,但最终的风险,还是要看底层资产的。他这才明白,原来什么是陆金理财,不仅仅是看到收益,更重要的是理解它背后到底买了什么,风险在哪里。

“风控”这个词,被多少人忽视了

说到风控,这在金融领域是个老生常谈的词,但在陆金所理财的用户群体里,这个词的重要性,很多人都是在踩过坑之后才真正体会到的。

我记得陆金所早期,有很多类P2P的债权转让项目。这些项目,说白了,就是借钱给一些小公司或者个人,然后由陆金所或者合作机构提供担保。那时候,大家看中了它的高收益,但很少有人去深究那个“担保”到底有多可靠,或者那个借款人到底有没有能力还钱。

后来,一些网贷平台出问题,牵连到一些关联产品,用户才开始重视“风险准备金”、“风险保证金”这些东西,以及平台自身的风控能力。一个好的理财平台,不仅仅是把产品展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对上游的资产端做了充分的尽职调查,对下游的投资者做了充分的风险匹配。陆金所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在探索中前进,也在经历中学习。

经验之谈:理性看待陆金所的“收益”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陆金理财?我的回答会是:它是一个让你更容易接触到多样化投资产品的平台,是金融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考验你风险认知能力的一个“大课堂”。

我的建议是,在你把钱放进陆金所之前,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个产品对接的是什么资产?发行机构是谁?过往的业绩如何?风险提示在哪里?了解得越多,你的决策就会越理性,也就越能在这个平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而不是被表面的高收益所迷惑。

尤其是在市场波动加大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看起来“稳稳的幸福”,其实背后可能隐藏着你看不见的风险。我之前就见过一些产品,收益率高得离谱,但仔细一看,基本都是高风险的。我宁愿选择那些收益适中,但风险可控的产品,这才是真正的“理财”,而不是“db”。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