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震烈度如何划分?从业者为你解答

股票理论 (3) 8小时前

我国地震烈度如何划分?从业者为你解答_https://www.kuaijiepai.net_股票理论_第1张

问起“我国把地震分为多少度”,很多人脑子里可能就闪过7度、8度这些数字,觉得是按强度来的。其实,我们通常说的“多少度”,更多是指“地震烈度”。这东西,跟我们熟悉的“地震震级”是两回事,很多人容易混淆,甚至不少报道里也经常说不清。我做这行这么多年,也见过太多因为这个混淆带来的问题了,有时候甚至是灾害信息发布的关键点没抓准。

“震级”与“烈度”: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首先得掰扯清楚这两个概念。我国把地震分为多少度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烈度划分。地震震级,说白了,就是能量的释放大小,比如我们常听到的里氏震级(现在更常用的是面波震级Mw、体波震级Mb)。它是个相对客观的量,跟震源的物理参数有关,比如断层破裂的长度、宽度、滑移量等。一个地震发生后,它的震级就确定了,无论你在哪儿,测出来都一样。

而地震烈度,则不一样。它描述的是地震在地面上引起的震动强度,以及对建筑物、地面和人们感觉的影响程度。这个影响是地理位置相关的,离震中近、地质条件好的地方,烈度就高;离震中远、地质条件差的地方,烈度可能就低,即使震级一样。简单说,震级是“里子”,烈度是“面子”;震级是“一锤子买卖”,烈度是“随地而异”。

拿个例子来说,一次7.0级的地震,如果在人口稠密、房屋建筑密集的大城市附近发生,造成的破坏可能就非常严重,烈度会很高。但如果同样是7.0级的地震,发生在无人区,那可能大家根本就没感觉,烈度就很低。所以,问我国把地震分为多少度,其实是在问地震烈度的划分情况。

我国地震烈度等级的划分依据

我们国家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表,主要是基于“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年修订,2000年部分修订)。它依据的是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人们的感受以及地面的变化来划分等级。这个表是很实用的,它不是凭空来的,是结合了大量的地震观测数据和工程经验。表里详细描述了每个烈度等级下,房屋的破坏程度(比如墙体开裂、倒塌比例)、人们的感受(比如能否感觉到震动、是惊吓还是恐慌)、以及地面变化(比如出现裂缝、地陷)等现象。

我记得很多年前,有一次发生在西北地区的小地震,在我们那里震感并不明显,但当地的报告却说“某些老旧砖房出现了墙体开裂”。我们对照烈度表一看,基本上就是某个低烈度的表现。这说明,烈度划分是很细致的,涉及到很多具体细节的判断。

这个烈度表从0度到12度,但我们通常说到的“我国把地震分为多少度”,一般指的是1度到12度这个大家都能感受到的范围。0度是指“无感”,就是人感觉不到,仪器也测不到。1度到3度也属于“微有感”或者“有感”但影响极小,一般不特别强调。真正开始有破坏性影响的,通常是6度及以上。6度开始,大家能感觉到明显的震动,不少房屋会受损;7度以上,破坏性就更强了,高层建筑也可能出现明显晃动,低矮建筑可能出现部分倒塌。

实践中的烈度判定:一点点经验谈

真正做现场评估的时候,烈度判定不是那么简单地套个表就能完事。我们过去在一些地震发生后,会组织队伍下去做调查。那时候,特别是对一些老建筑,判断起来更费劲。你不能只看有没有倒,还要看是什么样的结构,用的什么材料,当时的设计标准是什么。有时候,一个结构设计上的小瑕疵,在正常情况下看不出来,一场地震一来,就暴露无遗,这也会影响烈度的判断。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去一个老城区调查,很多房子都在这次地震中不同程度地受损。有的房子虽然没倒,但墙体裂缝很多,有的柱子也歪了。我们拿着烈度表,一边看房子受损情况,一边听居民描述感受,还得考虑当时地面的变化。这就像在给房子“体检”,还要加上“听诊”,并且还要参考“病史”。

而且,在现场,我们还会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情况。比如,一场地震之后,过了几天可能还有余震。这些余震虽然震级不高,但可能会加剧之前已经受损的房屋的破坏。这时候,你就要区分是初震造成的,还是余震加剧的,这直接关系到烈度的最终判定。还有,一些非结构性的破坏,比如装修的墙体开裂、玻璃震碎,这些虽然不影响建筑主体安全,但在烈度划分里也需要考虑进去,只是权重会轻一些。

烈度调查的“难点”与“重点”

很多时候,烈度调查的难度在于细节。比如,一个村庄,几十户人家,每家的房子结构、材料、建造年代都不同。我们不可能一家一家像照相机一样拍下来,然后统一评分。更多的是要在短时间内,抓住关键点。对房屋的破坏,我们会有一些量化的标准,比如墙体开裂宽度达到多少毫米,倒塌的比例占多少。但这些数字,往往是通过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来获取的。

另外,人员的感受也很重要,虽然这是最主观的。但有时候,人们的集体恐慌程度,或者他们描述的细节,能提供一些非常直观的线索。比如,“东西从架子上掉下来”、“灯在晃”、“房子在晃动,感觉要翻了”。这些描述,和我们看到的房屋受损情况,如果能相互印证,那么烈度判定的准确性就会大大提高。

我还记得有一次,地震发生时我正好在外地出差,当时感觉到的震动并不是很强烈,但酒店的员工却紧张得不得了,不停地在安抚客人。这说明,人对地震的感知,也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是否预警、是否是当地常态、以及房屋本身的隔音和抗震性能。这些主观感受,虽然难以量化,但在烈度调查中,我们也会尽量去收集和参考。

从“度”到“等级”:理解背后更深层的意义

所以,当我们问我国把地震分为多少度,其实是在问一个非常具体、又非常实际的问题。这个划分,不仅仅是给地震“打个分”,它背后关系到我们如何评估灾害、如何组织救援、如何制定建筑标准。一个高烈度区的划分,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去抢险救灾,需要对房屋进行加固甚至重建,也意味着未来的建筑必须按照更高的抗震标准来设计。

很多城市,比如北京、上海,虽然不是地震活跃带,但建筑密度非常大。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即使震级不是特别高,但由于人口密集和建筑物数量多,造成的损失也可能是巨大的。所以,对烈度的准确划分,对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来说,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我国的地震烈度划分,是从0度到12度,是以12度制为基础的。我们日常交流中,更关注的是6度以上的破坏性烈度。这个划分是根据地震对地面的影响、建筑物破坏程度和人们的感受来确定的,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希望我的这些碎碎念,能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