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如何看K线买入,很多人脑子里立马就蹦出各种均线、MACD、RSI指标,恨不得把所有技术指标叠加在一张图上,然后期待着“金叉死叉”能指引他们成为下一个股神。说实话,这玩意儿,刚入行那会儿我也这么折腾过,但后来发现,单纯迷信指标,往往是栽跟头最快的方式。
K线,说白了,就是一段时期内,股价从开盘到收盘,以及最高价、最低价的记录。红的涨,绿的跌,看着直观。但很多人只看到了这个“形”,没看到背后的“神”。股价涨跌,根本原因是什么?是买卖双方的力量博弈,是市场情绪的宣泄。你看到的阳线,可能是因为消息刺激,一大堆人觉得“赶紧买,不然就涨停了”,这种情绪驱动下的上涨,未必有多稳固。反之,阴线也一样,恐慌性抛售,或者主力出货,背后的逻辑才是我们该关注的。
就拿我前些年在一个老牌券商的交易大厅里待过的经历来说,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的电脑看盘,大家挤在那个小空间里,盯着大屏幕上闪烁的K线。你能明显感觉到那种集体情绪,涨起来的时候,一片欢腾;跌下去的时候,鸦雀无声,甚至有人拍桌子骂娘。那时候,K线似乎更像是这些情绪的放大器。现在虽然环境变了,但人性的贪婪和恐惧,从来没变。
所以,如何看K线买入,首先要学会“读懂”K线背后的人心。一根长长的下影线,可能意味着在那个价格上,有很多人愿意接盘,而且接得挺坚决。一根带长上影线的K线,则可能是冲高回落,多头无力,遇到更强的卖压。这些细节,比你盯着几条线在哪里交叉,要实在得多。
当然,不能因为迷信指标容易出错,就完全否定技术指标的存在。均线,尤其是中长期的均线,比如60日、120日、240日均线,它们代表了更长时间段内的平均成本。股价突破均线,或者跌破均线,本身就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
很多人看均线,就盯着几个经典的“金叉”和“死叉”。价格向上穿越均线,形成“金叉”,说要买。价格向下穿越均线,形成“死叉”,说要卖。听起来很美,但实际操作中,这种情况太多了:刚“金叉”没多久,又“死叉”了;或者“死叉”后,股价跌一跌,又“金叉”了,反复拉锯,让你亏损累累。
我更看重的是均线所处的“位置”和“排列”。比如,股价在所有长期均线(60日、120日、240日)之上,并且均线呈现多头排列(短期均线在长期均线之上,且均线拐头向上),这通常意味着市场处于一个比较强的上升通道中,这时候的K线形态,比如出现回调企稳,或者放量突破关键阻力,那才更值得关注。
反之,如果股价长期在均线下方徘徊,均线也呈空头排列,那么即使K线偶尔出现几个上涨的小阳线,我也不会轻易去追。这种情况下,K线上的反弹,往往是下跌过程中的“技术性反弹”,很容易被套。而且,有些股票,在下跌过程中,会反复在某条均线附近纠缠,这条均线反而成了它的“压力线”或者“支撑线”,一旦有效突破,往往预示着新一轮趋势的开始。
成交量,可以说是K线的“加油站”或者“刹车片”。没有成交量的配合,再漂亮的K线形态,也很可能是“无源之水”。
比如,一个放量长阳线,说明这个上涨是有很多人参与的,有资金在积极买入,这样的上涨会更坚实。而一个缩量小阳线,可能只是因为抛盘稀少,价格被人为拉上去一点,这种上涨的持续性就差很多。
大家常说的“价涨量涨”,这是健康的上涨信号。但有时候,也会遇到“价涨量缩”的情况,这可能意味着抛压在减轻,但主动买入的意愿并不强。更需要警惕的是“价跌量涨”,这通常是恐慌性抛盘涌出,或者有资金在底部悄悄吸筹。有时候,主力出货也是放量下跌,这时候就要看K线形态和成交量的具体组合了。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票,连续下跌了很久,突然有一天,出现了跌停板上的巨大成交量,很多人以为是主力在砸盘,赶紧割肉。结果呢?几天后,股价就开始了缓慢的爬升。事后复盘发现,那个跌停板的成交量,其实是机构在巨量吸筹,他们利用市场的恐慌情绪,把散户手里的筹码都吸进来了。所以,看量,还要结合K线形态以及市场整体情绪,去判断是“出货”还是“吸筹”。
K线组合形成的各种形态,比如头肩顶、双顶、头肩底、双底等等,这些都是前人在市场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理论上,这些形态是有效的,但实际操作中,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形态并没有走完,或者走完之后又“变盘”了,特别是那些所谓“假突破”或“假跌破”。
例如,一个明显的头肩顶形态,在颈线位跌破之后,很多人会认为跌势已定,结果股价又顽强地回到了颈线之上,甚至创出新高。这通常就是典型的“诱空”。反之,在底部形成的双底或头肩底形态,在突破颈线位后,也可能因为遇到强阻力而回落,甚至回到形态之内,这就是“诱多”。
如何看K线买入,除了认识这些经典形态,更重要的是要识别出其中的“陷阱”。我个人比较看重那些“突破有效”的信号。比如,一个阻力位,股价不是一次性冲上去就下来,而是反复试探,最终以一个放量的、实体比较大的阳线(或者几根连续的阳线)站稳了这个阻力位,而且成交量是持续放大的,这时候的买入,相对来说更可靠。
有时候,我会关注一些“底部放量滞涨”的K线形态。比如,股票经过长期下跌,成交量突然放大,但股价却没怎么涨,甚至小幅下跌,然后进入一个横盘整理。这通常意味着有主力在悄悄吸筹,虽然短期不涨,但很有可能是在积蓄力量。一旦出现向上突破的信号,配合成交量的有效放大,那往往是比较好的买入时机。这种耐心等待,比追逐那些一日游的“妖股”,风险要小得多。
说到最后,如何看K线买入,其实是一个综合判断的过程。单纯依赖K线和技术指标,就像是只看到了“形”,而忽略了“魂”。
我个人在实操中,会做一些“加减法”。“减法”就是剔除掉那些过于依赖指标或者仅仅看K线图就买入的错误方法。而“加法”则是在分析K线形态和技术指标的同时,还会结合公司的基本面,以及当前的市场大环境。
比如,一家公司如果基本面持续恶化,即使K线图形态看起来不错,我也不会轻易介入。反之,即使某个股票的K线形态不是那么完美,但如果公司基本面良好,有行业景气度的支撑,那么在市场整体向好的时候,它跌下来反而是介入的机会。
前几年,互联网行业经历了一轮调整,很多科技股的K线图都很难看,但一些头部公司的基本面依然稳固,等到市场情绪回暖,它们率先反弹,而且反弹力度都很强。这就是基本面在关键时刻起到的“锚定”作用。
而且,市场环境也很重要。牛市里,很多股票上涨;熊市里,下跌的概率更大。在判断如何看K线买入时,要明确自己是处于牛市还是熊市,或者市场处于盘整阶段。在牛市中,即使是回调,也更容易出现“V”型反转;在熊市中,即使是反弹,也要警惕随时可能出现的二次探底。
最后,我想说,如何看K线买入,没有所谓的“万能公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交易体系,我这里分享的,也只是我个人在多年的市场摸爬滚打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和心得。关键在于实践,在于不断地学习、反思、调整。如果你还在为K线图上的“金叉死叉”烦恼,不妨试着去看看K线背后的情绪,看看成交量在说什么,看看市场整体环境如何,也许你会发现,投资这件事,远比你想象的要有趣得多,也实在得多。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