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价值

国际股建 (2) 3小时前

如何理解价值_https://www.kuaijiepai.net_国际股建_第1张

“价值”这个词,听着玄乎,其实咱们做事情,聊来聊去,最后都会落到这上面。但怎么才算“理解”了呢?我见过太多人,一谈价值,就扯什么“用户需求”、“用户体验”,好像把这些词套上去,价值就有了。但往往,这些都是表象,真正能让你把事情做成、让别人认可的,是更深层的东西。

价值的本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刚入行那会儿,也是这么想的,觉得用户想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但后来做了几个项目,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比如,我们曾经为一个电商平台做过一个“个性化推荐”系统。用户想要买东西,但不知道买什么,我们觉得给推荐商品就是解决问题,就是创造价值。上线后,数据是好看,转化率也上去了,但用户反馈呢?一部分人觉得“真准”,另一部分人就觉得“我明明没搜这个,怎么老推给我?”。

后来我才明白,我们解决的只是“用户想买东西但不知道买什么”这个表面的“问题”。但用户真正的问题,可能是“我需要一个更有效率的方式来找到我想买的东西”,或者“我希望通过购物来满足某种情感需求,而不仅仅是买个东西”。这就涉及到更深层次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你提供的方案,有没有真正触及用户痛点的根源?

我们现在做的一些SaaS产品,就很强调这一点。比如,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表单填写”的功能,而是深入分析客户在填表这个过程中的痛点——信息录入慢、容易出错、需要多方协调等等。然后,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流程优化、智能校验、协同编辑等方式,真正把这些“麻烦事”给省了,这才叫解决了问题,才叫创造了价值。

价值的落地:衡量与验证

光说解决问题还不够,价值得能“落地”,得能被衡量,能被验证。这就像打仗,你有个好想法,但你得能把部队带过去,能打赢,才能证明你的战略有价值。在产品设计里,这个衡量标准就五花八门了。有时候是直接的财务指标,比如收入增长、成本降低;有时候是效率提升,比如处理时间的缩短;有时候是用户满意度,虽然这个相对模糊一些,但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维度。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一个线下零售商设计了一套会员管理系统。他们原来的会员管理就是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每次结账都要翻半天,而且记不住多少。我们给他们做了一个APP,集成了会员积分、优惠券、消费记录这些功能。上线初期,客户反馈很好,都说方便。但我们当时就问了一个关键问题:这个APP,真的能让你们赚更多的钱吗?

刚开始,客户可能觉得“我花钱买了这个系统,你们就得说它有价值”。但我们坚持要看数据。最终,我们通过分析会员的复购率、客单价的变化,以及通过APP推送的营销活动带来的实际转化,才算真正验证了这套系统的价值。如果没有这些数据支撑,我们只能说“用户体验好了”,但“创造了多少商业价值”,就很难说了。

价值的传递:沟通与引导

有时候,我们把价值做出来了,但别人就是看不到,或者看不到你想要他们看到的那个“价值点”。这就涉及到价值的传递。就好比你做了一桌好菜,如果上来就放着,没人知道这是值钱的,那就白费了。我们需要告诉别人,这桌菜用了什么稀有的食材,有什么独特的烹饪技巧,吃下去有什么好处。

在B2B业务里,这一点尤其明显。我们卖的是服务,是解决方案,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所以,光把系统做好不够,还得跟客户把“为什么要做”、“做了有什么好处”、“怎么才能发挥zuida价值”这些事情说清楚。我经常跟我们的销售和客户成功团队强调,不能只卖功能,要卖“结果”,卖“价值”。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为一个企业解决了数据分析的效率问题,不能只说“我们的系统速度快”,而是要说“我们通过优化算法,将原先需要3天才能跑完的报表,缩短到3个小时,这能让你们的决策团队提前两天做出市场反应,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这样,价值就清晰了,也更容易被对方理解和接受。

价值的演进:持续学习与迭代

理解价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在变,用户需求在变,技术也在变。你今天以为的“价值”,明天可能就过时了。这就需要我们保持一种持续学习和迭代的心态。

我们早期做过一个项目,是给一些传统行业的工厂提供数字化改造方案。当时,我们觉得把他们的生产流程数字化、信息可视化,就是zuida的价值了。但后来发现,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很多工厂的设备本身就能产生大量数据,而且越来越智能。我们如果还在原地踏步,提供的东西就不够“有价值”了。

所以,理解价值,也包括理解“价值在哪里会演进”,并且主动去拥抱这种演进。这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去了解新的技术趋势,去倾听客户更深层次的需求,去尝试新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也是我们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价值的误区:陷于“做”而忽略“值”

我发现一个很普遍的误区,就是我们太容易陷于“做”这个动作本身,而忽略了“值”这个结果。我们会花很多精力去讨论“怎么实现”,讨论“技术方案有多牛”,讨论“流程有多顺畅”,但很少有人去问“这一切最终为谁创造了什么价值?”

比如,我们在会议上讨论产品功能,常常是产品经理说“我做了这个功能”,工程师说“我实现了这个功能”,但很少有人出来说“这个功能为用户节省了多少时间”或者“为公司带来了多少收入”。这种思维的偏差,导致很多优秀的“工作成果”,最终并没有转化为真正的“价值”。

所以,我一直提倡,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想清楚:这件事的“价值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衡量和验证这个价值?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可能会让你在很多时候少走弯路,把有限的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地方。

价值与成本:相对而非绝对

最后想说一点,价值很多时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离不开成本。我们不能脱离成本去谈价值,也不能脱离价值去谈成本。一个解决方案,如果成本高得离谱,即使它能带来一些好处,最终也未必是“有价值”的。反过来,如果一个方案成本很低,但它能解决一个困扰用户很久的大问题,那它就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就像买东西,我们说“性价比高”,其实就是在权衡价值和成本。作为提供者,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zuida化地为用户创造价值。作为使用者,我们也要理性看待,是不是这个价值,值得我们付出相应的成本。

总而言之,理解价值,需要我们跳出“做”的层面,深入到“为什么做”、“做成什么样”、“如何证明”以及“价值如何演变”这些更根本的问题上去。这是一种思考方式,也是一种实践能力,对我们每个人在职场上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