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买哪个类型好?”这问题,问出来的时候,十有八九是刚踏进理财门槛,看着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基金名称,有点懵。坦白说,刚开始我也差不多,觉得基金就是股票基金、债券基金,顶多再加个混合的,结果一细琢磨,嚯,这水可深着呢。今天就唠唠,别管啥新概念老概念,咱就凭着这些年跟钱打交道的经验,说说这基金,到底怎么挑,才能不踩坑。
很多人问这个问题,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个大概的方向,比如“最近新能源特别火,是不是该买新能源基金?”或者“我看新闻说消费板块要起来了,买消费基金是不是稳了?”。这种想法,我太理解了,谁不想跟着风口赚点快钱呢?但说实话,这种做法风险挺高的。就像我们平常炒股,追涨杀跌,往往是最后一批上车,也最容易被套在山顶。基金也一样,热门的基金,往往意味着它过去一段时间表现好,但未来呢?没人能打包票。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些“热点”板块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它的内在逻辑、风险点,知之甚少。这样盲目跟风,就跟闭着眼睛往水里跳一样,风险大得很。
在我看来,买基金,最重要的一步,是先认清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多高?你投资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短期博取收益,还是长期稳健增值?你愿意为这份投资投入多少时间去研究?这些问题,比你纠结“哪个基金好”要重要得多。比如说,如果你是个风险厌恶型投资者,一看到净值跌个百分之几就心慌意乱,那你就不适合那些波动巨大的股票型基金,哪怕它短期涨得再凶猛,你也拿不住。
而且,别以为“基金”就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它是一个大类,里面分门别类,就像水果一样,有苹果、香蕉、草莓,各有各的特点。有些人问“基金买哪个类型好”,其实是把所有基金都看成了一个整体,忽略了它们背后投资策略、标的资产的巨大差异。比如,纯债基金和股票基金,一个是追求稳定收益,一个是追求高增长,两者的风险收益特征简直是天壤之别,怎么能一概而论呢?所以,第一步,放下对外在“热点”的迷恋,回归内心,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定位”。
把“自己”这部分搞清楚了,咱们再来看“基金类型”。市面上常见的分类,无非就是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货币型,还有一些ETF、指数基金等等。怎么挑?还得结合刚才说的“风险承受能力”。
股票型基金,投资于股票的比例较高,一般在80%以上。这类基金的收益潜力大,但波动也大,风险相对较高。适合那些风险承受能力较高,追求资本增值,并且能承受短期波动的投资者。举个例子,有些专注于成长股的股票型基金,可能短期内因为市场情绪或者公司业绩波动,净值跌个10%都很正常,但如果长期持有,市场一旦回暖,可能涨幅也非常可观。我见过一些新基金成立,一开始就瞄准了某个新兴行业,比如前些年火热的半导体,很多投资者冲着它的高潜在收益去了,但一旦遇到行业周期下行,那跌幅也是触目惊心的。所以,买股票型基金,一定要看清楚它投资的是什么类型的股票,是价值股还是成长股,是大盘股还是中小盘股。
债券型基金,主要投资于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各类债券。这类基金的风险相对较低,收益也比较稳定,主要目的是追求稳定的利息收入和资本的保值。适合那些风险承受能力较低,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但债券基金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比如利率风险,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债券价格通常会下跌。还有信用风险,如果发债企业经营不善,可能无法按时偿还本息。我有个朋友,当初觉得债券基金就是“稳赚不赔”的,结果买了一个投资于一些非上市公司债券的基金,后来那个公司出了点问题,基金净值一下就跌了不少,把他给吓坏了。所以,就算是债券基金,也要看清楚它的投资方向,是纯债基金,还是含股票成分的二级债基,投资的债券主体是哪些。
混合型基金,顾名思义,就是同时投资于股票和债券,比例可以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这类基金的风险和收益介于股票型和债券型基金之间,也称“平衡型基金”。它既能捕捉股市的上涨机会,又能利用债市的相对稳定来平滑波动。这大概是最多人问“基金买哪个类型好”时,比较容易被推荐的类型,因为它相对“中庸”。但混合型基金的特点就是“什么都沾一点,但可能什么都不精”,它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金经理的择股、择时能力,以及他如何在股票和债券之间进行资产配置。如果你遇到一个特别擅长资产配置的基金经理,它可能就能在牛市赚到钱,熊市也能守住一部分。但我接触过的不少混合型基金,表现就比较平庸,赚不到大钱,亏也亏不到哪里去。
这几年,指数基金越来越火。简单说,指数基金就是跟踪某个特定指数(比如沪深300、中证500、标普500)的基金,它的目标是复制指数的表现。相比主动管理型基金,指数基金费率低,透明度高,而且因为是被动跟踪,所以不会出现基金经理“犯错”的可能。很多人觉得,既然主动管理这么难,不如直接买指数基金,跟着市场一起涨不就得了?
确实,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选择一些宽基指数基金(比如跟踪沪深300、中证500的ETF或联接基金),是一种非常省心又相对稳健的投资方式。这意味着你买到的不是某一个公司,而是整个市场的“一篮子”股票。长期来看,市场整体是向上的,指数基金也能分享到这种增长。我有个同事,一开始也是各种主动管理的股票型基金买来买去,结果收益波动很大,还经常踩雷。后来他干脆把大部分资金都投到了几只宽基指数基金上,然后通过定投的方式,坚持了很多年。现在回头看,他的收益虽然不像某些“冠军基金”那样爆发式增长,但非常稳健,而且他几乎不用花什么精力去研究。
但是,别以为指数基金就完美无缺。首先,指数基金也会跟着市场波动,如果你在市场高点买入,然后市场下跌,你的净值一样会亏损。其次,指数基金只跟踪指数,它无法主动去规避风险,也无法在市场极端情况下进行灵活调整。举个例子,在某些行业轮动特别快的行情里,一个配置均衡的指数可能某个季度表现平平,但某些专注于某个热门行业的主动型基金可能赚得盆满钵满。所以,如果你是个希望“跑赢大盘”的投资者,或者你想在市场回调时,通过专业人士的操作来规避一些下行风险,那么纯粹的指数基金可能就不是你的最佳选择。
随着国内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海外资产。这时候,QDII基金就登场了。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允许境内投资者投资于境外市场,比如投资美国股市的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或者投资全球科技巨头的基金。这是我们参与全球化投资的一个重要途径。
QDII基金的好处很明显,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散单一市场的风险,同时也能捕捉海外市场的投资机会。比如,在A股表现不佳的年份,一些投资美股的QDII基金可能表现得相当出色。我认识一些朋友,很早就开始配置一些投资于美股科技股的QDII基金,这几年的收益相当可观。但这背后,也伴随着汇率风险,如果人民币升值,可能会侵蚀一部分外币投资的回报。另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环境、监管政策都不同,投资海外市场,同样需要做足功课,了解基金的投资标的、区域以及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
而且,QDII基金的额度有时候会比较紧张,一旦额度用完,很多投资者就买不到了。所以,如果你对海外市场感兴趣,最好提前了解一下当前市场上的QDII基金情况,选择那些管理规范、透明度高、有良好历史业绩的基金。别光看名字觉得“投资美国”就好,具体它跟踪哪个指数,或者投资哪些公司,都需要仔细研究。
前面聊了这么多基金的类型,到最后,其实有个观点,我觉得比基金类型更重要,那就是“基金经理”。尤其是对于主动管理型基金,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能力、风格,直接决定了这只基金的未来走向。
我们常说“选股不如选基”,但“选基”的本质,其实是“选人”。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能够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挖掘出被低估的资产,规避掉潜在的风险,并且能够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策略。我接触过一些基金经理,他们对市场的理解非常深刻,对投资的逻辑有清晰的认知,而且能够长期坚持自己的投资原则,而不是随波逐流。这样的基金经理,哪怕是他们管理的老牌基金,在市场波动时也能表现得相对稳健,甚至能逆势上涨。
但是,怎么去判断一个基金经理是否优秀呢?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能光看他最近一两年赚了多少钱,因为那可能只是搭上了市场的顺风车。更重要的是看他过往的管理经验,他的投资策略是否清晰,是否和基金的定位相符。还要看他有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牛熊周期,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他的表现是怎样的。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考察一个基金经理,发现他管理的基金,在牛市的时候收益很高,但在熊市的时候,跌幅也相当大。后来我发现,他的投资风格偏向激进,喜欢追逐高增长,但风险控制做得不够好。最终我放弃了投资他的基金。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在基金投资上有所斩获,不如花点时间,去了解一下你感兴趣的基金,背后是哪位基金经理在管理,他的投资理念是什么,他过往的业绩如何,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表现又怎么样。有时候,一个经验丰富、风格稳定的基金经理,比你纠结于“股票型还是债券型”要来得更实在。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